深度閱讀 Q&A

Q1 為何選擇讓孩子提早接觸閱讀

早期閱讀、親子閱讀對於孩子,很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對孩子而言,這種“閱讀”不僅僅是學習活動,更是認識世界、刺激自我發展的全方位手段。

人的腦細胞有140億個之多,剛出生的嬰兒卻猶如白紙狀態,一些科研報告證明,0——3歲腦細胞將互相纏結,而外部的色彩、形狀、顏色、語言是很好的刺激源。所以對於啟蒙階段的孩子在早期閱讀來說,不是閱讀的內容本身而是在於書籍所展示的顏色、狀態、文字的音韻、節奏等,給予孩子腦部的良性刺激。

Q2 品格教育如何延伸生活?

品德教育的共同目標是在協助孩子未來能成為道德成熟、負責任、合群、自律的成人。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成為社會中負責任一員。

關於兒童品格教育,認識品格不是單單透過口頭就可以教的會的,而是藉由典範的模仿與行為傳遞的。 學習、工作、生活都是做好的體驗塑造環境。 能體驗多少,就可以認知多少。 能認知多少,就可以內化多少。 能內化多少,就可以行為多少。 重點還是少了一樣最為重要的, 那就是動力何在? 是愛非愛莫屬!

Q3 如何幫孩子做上學前心理建設

孩子剛上學面對全新的環境難免感受到恐懼及不安,身為孩子生命啟蒙老師的我們,只要事前替孩子多做些準備功夫,就可以幫助孩子享受學習有趣的團體學習生活

  • 入學前訓練基本禮儀及生活自理
    孩子一歲半以上就可以訓練獨自進食、上廁所;兩歲以上開始訓練主動打招呼、刷牙、清潔、整理。
    孩子的生活常規是從小培養教育起來的,在這方面培養起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提昇孩子的自信心、責任心、獨立性、創造力等各方面,有利於進如團體生活適應能力。
  • 孩子適應期時間長短?
    一般孩子如果平時接觸的人多,也常常與一般同年齡層孩子互動,會比較容易適應新環境。

在幼兒階段孩子剛上學的初期有以下反應都是很正常的;1.哭鬧 2.情緒轉變明顯 3.常做噩夢 4.常身體不適等理由逃避上學。有以上狀況皆是孩子適應新環境過渡期內正常情緒抒發,家長毋須過分緊張,一般來說適應期時間約持續兩週至四週,家長可藉由多了解孩子校園適應狀況並持續與老師及主任做溝通協助影導孩子進入狀況。

Q4 如何協助孩子渡過是新生適應期?

  • 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上學:和孩子一起看從小到大的照片,感受成長的喜悅,建立上學正面訊息,讓孩子對上學產生期待,例如『上學很好玩』『可以認識新同學』『一起學習一起玩玩具』等正面訊息。
  • 正向地給予孩子對於成長的成就感與期待。避免以「大人要上班,所以小孩一定要去上學。」或「你不乖,就要送你去 上學。」等說法,這些都會使得孩子產生「上學是被強迫的!」負面感受。
  • 讓孩子共同參與上學前準備。準備入學前物品 如準備學校的制服、牙刷、水壺等盥洗用具,甚至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提生孩子對於上學的期待與熱誠。
  • 建立規律的生活;早睡早起、減少不規律的午休時間。

Q5 為何孩子剛上學會常生病?

專家解釋: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的免疫力差、不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讓我們了解一下孩子的抗病能力是如何產生的。機體抗病能力有先天的和後天獲得的兩種。在正常情況下,每個新生兒都會得到正常的先天抗病能力(即「先天免疫力」);而後天免疫力(又稱「獲得性免疫力」),產生抗體(免疫力球蛋白)的細胞要在出生後才逐漸發育成熟,在出生地6個月內產生的抗體是很少的。寶寶從母體得到的抗體,在出生6個月時基本消耗完,此時他的抵抗力最弱,最容易患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機體的免疫系統逐漸發育成熟,抗體的產生能力也逐漸增加,通常,孩子在3歲以後,機體抗病能力較3歲前會有明顯得提高。但是,抗體是高度特異性的,只有當孩子的機體受到某一種病原體的侵襲後,才會產生針對該病原體的抗體。也就是說,對於大千世界中各種各樣的病原體,孩子只有接觸了它們,他的身體才會產生針對這些病原體產生抗體。

所以,即使寶寶身體發育正常,也並不意味著他的機體對各種病原體都有抗病力。如果孩子平時接觸的病原體(細菌、病毒)的種類少,他的機體對那些沒有接觸到的病原體就缺少了特定的抗體,也就是說該病原體沒有抵抗力。當孩子從一個被精心照顧的小環境進入到集體的大環境後,他的飲食起居習慣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生理上會有不適應的感覺。孩子接觸的小朋友多了,環境複雜了,接觸各種病原體的機會也就多了,患病的次數就會相應增多。但是孩子的身體對各種接觸到的病原體也會產生抗體,所以他的抗病能力也會逐漸增強。

解決方法~盡早完善寶寶的免疫系統
專家解釋:對此現象,父母莫著急,應和幼兒園配合,建立孩子自己的「防禦」系統。

  1. 要有意識到把病控制在有發病但是體溫不要到39度以上,感染不要到肺部嚴重感染,要控制在輕度感冒、低燒的情況下,不僅不用太多的憂慮,而且要意識到這是在成長期間,每一個孩子都必須經歷的。
  2. 必須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統,而自己免疫系統的建立,只有一條途徑~「生病」,有抗原才有抗體,才建立自己的抵抗力。所以在幼兒階段,經常生病是一個大多數人要面對的規律。
  3. 幼兒園和父母應該好好配合,把抵抗力下降的因素解決掉,同時還要注意孩子的營養。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生病,加強運動、加強營養,孩子的身體會越來越好,生病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了。

Q6 孩子上幼兒園哭鬧怎麼辦?

“分離焦慮”的意義:在1-5歲這個年齡階段,孩子安全依戀沒有形成,通常特別黏人、害怕分離,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分離焦慮」,孩子會用喊叫、哭鬧來表達。分離焦慮的程度與孩子般全感有關。焦慮中的孩子把所有注意力放在尋找親人上,可能會有食慾低落或感冒、發燒、肚子疼等生理反應。

哪些孩子容易分離焦慮?

  1. 敏感的孩子:細微的變化可能引起敏感孩子的焦慮不安,陌生環境和陌生人往往會讓他們表現出強烈的分離焦慮。
  2. 受到過度關注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其他人,照顧者又非常細心、無微不至地理解每時每刻的需要,就不會知道當親近的人不再身邊時該怎麼辦,而失去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身體狀態不好的孩子:孩子身體不適會比健康時更黏人,因為很難表達得自己的病痛,這個生活的必經過程。掌握一些分離準備的原則可以讓分離的過程更緩和平穩,也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突然的分離給孩子的壓力是巨大的,「分離」卻是孩子發展自我人格、培養獨立、融入群體生活的必經過程。掌握一些分離準備的原則可以讓分離的過程更緩和平穩,也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

能減緩分離焦慮的6個原則

  1. 分離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平常爸爸媽媽可以開始短時間離開孩子的視線,但要讓孩子聽到你的聲音。之後這個時間可以加長,讓孩子形成信任~現在爸爸嬤嬤不在,但不久會回來。直到較長時間的離開,但是這個時候跟孩子約定好,「爸爸媽媽會在……以後回來,你就在這裡……我們到時候會準時過來的」。說完之後離開,要準時回來,鞏固孩子的安全感。
  2. 「少」一些理解,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理解太多,比如孩子一聲”哼”或一個眼神,家長都知道孩子想要什麼、想要幹什麼,其實對於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孩子會越來越依賴別人替他完成某事,同時喪失口語表達需求的能力。
  3. 改變專注方式。把關注的重點從孩子每時每刻的「生活需要」轉向孩子「心理成長」的需要。有時候也許要刻意放慢自己已習慣地快速反應習慣,留一點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應付困境,讓他們自己面臨問題的解決。
  4. 培養社會技能。要多為孩子創造一些多同伴情境,讓孩子在實際情境的互動與交往中學會與同伴相處,同時觀察學習其他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技能。
  5. 多接觸不同人。多一些照顧孩子和孩子互動的人,多帶孩子與人相處,讓孩子與更多人建立信任關係;多給孩子安排一些機會熟悉不同的環境和人,減少陌生感。
  6. 適當訓練。讓孩子學會必要的生活技能:自己用杯子喝水、自己上廁所、自己洗手吃飯、自己穿衣服等等。

加重孩子入園反應的表現:

  1. .1心疼、焦慮、不放心:孩子很敏銳,當他感受到父母的焦慮、不捨,他的情緒也會放大。要幫助孩子穩定、信任,爸爸媽媽首先自己要放鬆、有信心,知道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
  2. 態度不堅決:父母依但看到孩子情緒反應大,哭鬧不停,就答應孩子回家或停一兩天再上學,反覆的態度會使孩子更加用哭鬧換取家長的妥協,使適應期變長。
  3. 依依不捨:家人緊緊擁抱、不願離去、表情痛苦,會讓孩子的分離過程變得更漫長困難。

Q7 如何讓孩子早些走出焦慮狀態?

  1. 承認:在孩子哭時與其叫他不要哭,不如告訴他,你知道他很難過,爸爸媽媽很愛他。在路商開開心心地和孩子聊天,控制自己擔心孩子哭的心理。
  2. 設計告別儀式:悄悄溜走會讓孩子更沒有安全感。擁抱後,將孩子交給老師,道別、轉身立刻離去。如果孩子緊抓著,告訴孩子什麼時候來接他、爸媽愛他後,溫柔堅定地撐開孩子的手,將孩子遞給老師並離開。請注意,離別時老師硬拉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應被搶走,產生不信任感,媽媽遞過去孩子卻不會有這種感覺。
  3. 依戀物:讓孩子戴最喜歡的玩具或所依戀的玩偶,能減緩孩子的焦慮。
  4. 及時發現生活難題:有時候,不會上廁所、扣釦子、不知道如何與小朋友玩等都有可能讓孩子有壓力,不愛上學。及時發現、訓練,提高生活技能,也是緩解焦慮的關鍵。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